- A+
但实际上,
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请记住,
本期为大家带来一个来自
福汇消息:JAMA Oncology杂志的不寻常病例。这名女性患者患乳腺癌后,身上起了一大片红疹,怎么回事?
不可忽视的是,
先来看看她的病史!
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,胸部和背部皮肤进行性无痛性出疹3个月。
她有着棘手的左侧乳腺癌病史:
-
容易被误解的是,
1991年首次确诊,接受肿瘤切除、放疗、环磷酰胺、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等治疗;
-
容易被误解的是,
2001年局部复发,接受全乳切除术和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,以及枸橼酸三苯氧胺和阿那曲唑辅助治疗;
-
福汇快讯:2014年出现右侧腋窝淋巴结病,发现乳腺癌转移,随后接受右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以及盐酸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治疗。
大家常常忽略的是,
她最近的乳房X光检查和PET/CT显示没有活动性 众汇官网 疾病的迹象。体格检查显示其胸部、背部和右肩有离散的类丹毒斑(图1A)。病灶发热、发硬,触诊无压痛。血生化、全血细胞计数、肝肾用途检查均正常。皮肤活检结果如图1B。
福汇消息:
图1 A:临床检查显示胸腔前壁有离散的类丹毒斑;B:组织病理学分析(HE染色,放大100倍)
简而言之,
考考朋友们:
简而言之,
朋友们的诊断是什么?(单选)
请记住,
A.丹毒样癌(乳腺癌皮肤转移)
福汇用户评价:
B.丹毒
事实上,
C.放射性皮炎
福汇资讯:
D.放射诱导的局限性硬皮病
说到底,
▲滑动查看答案
福汇认为:
答案 A
有分析指出,
镜下发现及临床思路
福汇认为:
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,较大的未分化细胞核质比值很高,明显的核仁在真皮和真皮淋巴管中形成了腺样结构(图1B)。根据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,这些镜下发现与丹毒样癌的诊断一致。
很多人不知道,
重复进行PET/CT检查发现患者脑部、肝脏及纵隔有新的F18型脱氧葡萄糖病灶。该患者接受了阿霉素和全脑放疗,但最终由于病情进展而改用甲磺酸艾瑞布林。不久之后,由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,病人指定了姑息治疗,并在3个月后死亡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
讨论:为什么是乳腺癌皮肤转移?
这你可能没想到,
多达10%的实体器官或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皮肤转移。女性中,乳腺癌皮肤转移更为常见,典型表现为无症状肉色至粉红色或红棕色的丘疹和结节。最常见的受累 IC官网 部位是胸壁和腹部。
丹毒样癌最初因其与丹毒相似而得名,仅占乳腺癌皮肤转移病例的1%~4%,最常发生于浸润性导管癌。丹毒样癌活检的特征性表现是肿瘤浸润真皮淋巴管,这种侵袭可引起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充血,显示出其独特的临床特征——红疹、硬化和发热。
在所有癌症中,皮肤转移均与预后不良相关。根据大量回顾性分析,发生皮肤转移后,患者平均寿命仅有7~31个月。这种低存活率反映出大多数皮肤转移都发生在晚期癌症患者。少数患者中,皮肤转移可能是隐匿性癌症的最初迹象。
福汇快讯:
一般来说,皮肤转移的处理重点是治疗潜在的癌症。确诊皮肤转移后,应评估患者是否有内脏器官侵犯,适当情况下进行手术。若无内脏转移,仅皮肤定向治疗就足以处理,包括放疗、光动力治疗和电化疗等。
福汇报导:
根据最近一项荟萃分析,不同皮肤定向疗法对于皮肤转移癌的客观临床应答率如下:浅表放疗84%、光动力治疗84%、电化疗75%、病灶内化疗44%和局部治疗42%。基于这些数据,建议按以下流程来治疗乳腺癌皮肤转移(图2)。
据报道,
图2 引荐的乳腺癌皮肤转移临床治疗路径
容易被误解的是,
有内脏转移的患者需要进行全身治疗,并应根据激素受体状况等因素来指定。然而,不办理皮肤定向疗法而单独进行全身治疗,通常不能很好地治疗皮肤转移,整体应答率仅有10%~25%。未来的研究需要更确切地描述联合疗法对治疗的影响,并确定一些新式疗法的作用,如已被证明在瘤内注射时具有远位效应的溶瘤病毒。
很多人不知道,
精彩资讯等朋友们来
反过来看,
参考文献
通常情况下,
Christina E. Alexander, Melody Maarouf, Drew J. B. Kurtzman. An Erysipeloid Cutaneous Eruption in a Woma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. JAMA Oncology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7, 2017.
本文作者:玉酱
然而,
责任编辑: Sheep
*医学界力求其发表材料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材料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